高一创新班同学参加第二届全国地球科学夏令营

地大之行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高一(8)杨雨佳


 


     春夏之交, 耀眼的阳光在灼热的南风中搅动着浓得化不开的绿叶时,我从紧张的高考考场转移了自己的视线,来到喻家山下一所静谧的校园中。


     六月七日至八日,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地球科学夏令营,和来自80多所不同高中的同学们一起,畅享了两天知识与文化的大餐。


 



 


     我们的行程:六月七日上午报道,认识自己的组员。下午先听两场讲座,然后再参观地大的逸夫博物馆。晚上在报告厅中观看前总理温家宝在回母校时对地大学子的讲话,并观看地大六十周年校庆时的演出。第二天上午在校园中散步、参观。之后去报告厅中观看化石展览,并与地大中最具特色的社团-----地球科学俱乐部进行交流,了解地质知识。随后观看了地大的艺术学院为歌颂李四光学者而创作的舞台剧-------大地之光,然后在午餐前半个小时中,我们写下了自己的一些随感,交给志愿者们。下午我们就开始交流自己此行之感,也交流各自中学的作息与氛围,还交流各个省份的文化与内涵。最后,一位地质学教授的科普讲座,结束了这短暂而又精彩的两天。


其中,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 一是地理这一学科的博大精深,二是各地区间丰富的文化差异。


1. 化石之美--远古的诉说


      是山的力量,是海的力量,是天地的扭转,是时空的延续。当你用智慧与坚持敲开坚硬的岩层,当你用思索与不懈拂去纷杂的尘埃,当肌理与纹路跃入你的眼帘,你便与那亿万年前的生命与灵魂在刹那间相遇了。不再是梦中的无边想象,不再是纸上的几笔涂鸦,那些印迹,那些创痕,就这样与你隔空相望。


     褐色岩层里那个橘红色的小圈就是海百合的茎,这些小纹路记录了它们的大小、年龄、结。扁平的岩石里的是三叶虫的化石,三叶虫中又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,它们统领了这个世界有一亿年之久,因此寒武纪也被称为“三叶虫的时代”。我们还见到了那些名字着实可爱的四川虫与形状奇特的菊石与角石。当然,最令人震撼的还是那些近在咫尺的恐龙化石。那个巨大的骨架还原自一种食草恐龙,原来蛇颈龙和翼龙在生物学的分类中都不属于恐龙这一类别。还有那些褶皱的模型 像天地之手伸向广袤的土地,在上紧捏揉压,在地层中形成一道道壮丽的波涛。


   原来的我离它们好远,只能在书中遥望它们的身影。可今天我却触摸到,感受到,体会到这些神奇的生命的美丽,在心中描摹出远古的世界的轮廓,在化石中见证了地球的变迁。从而与这神奇而美丽的世界越来越贴近,也越来越被震撼。


 



 


     2.中国多彩的文化


    因为大家大多数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、不同的地区,所以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氛围和文化。例如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,就是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讨论起自己省份的美食。山东的同学向我们大力推荐了山东的卤菜,但也提醒我们味道会略偏咸一些。杭州的同学向我们“抱怨”西湖醋鱼太酸了,石家庄的小帅哥一直向我们询问湖北的可以带走的美食,我和一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中的女生想了半天也只想到武昌鱼、热干面还有孝感麻糖。最后我还求证了一个有趣的事实:就是外省的同学似乎都听不懂“过早”。


    这些差异,非但能加深隔阂,反而还使这个夏令营变得更加有趣。


    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学问。藏在博物馆里,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,也藏在每一个生活的角落里。


  

{{high_channel.title}}